昨天一口氣看完了將近400頁的「燦爛千陽」,
卡勒德.胡塞尼果真沒有讓我失望,
又是一部難得可以觸動我心深處的好書!
但不免俗的,
還是會把這本書拿來
跟前一本「追風箏的孩子」做個比較,
就我個人而言,我還是比較喜愛前作,
並非謂燦爛千陽比較差,
只不過「追風箏的孩子」帶予我的震撼太大,
誇張到我連看那不到30秒的
原著電影預告都可以眼淚潰堤,
它毫無疑問是我到目前為止最喜愛的一本書!
打個比喻,如果你到荒島上只能帶五本書作伴,
追風箏的孩子肯定是我的首選,
燦爛千陽大概在
「第四本書」或「第五本書」那邊打轉兒~
總而言之,
只能說「追風箏的孩子」較能引起我的共鳴吧!
回到本書,
燦爛千陽的主題更加地深沉和嚴肅,
作者把阿富汗從王國到蘇聯共產黨體制的魁儡政府,
再到塔利班政權,
最後至美伊戰爭下的阿富汗,
描寫的如此真實,也如此的讓人感到心痛!
女主角之一的萊拉生於1978年
恰巧生於蘇聯共產黨發動政變推翻阿富汗王國的那日,
(其實瑪黎安的故事也非常感人,
但因為萊菈只大我七歲,
我比較有辦法跟我的成長過程結合)
從那之後,
她兩位哥哥去參加以「聖戰」為名的推翻共黨政府內戰,
她的母親,
也因為兩個兒子生死未卜,
從一個活潑開朗的豐腴婦人
日漸消瘦成一位鬱鬱寡歡的母親。
萊拉雖等同於沒有母親照料,
但好在當時的共黨政府非常重視女子教育,
再加上從前是大學教授的父親亦鼓勵她說:
「萊拉!你一定要好好認真把握學習的機會,
這是阿富汗女子翻身的大好時機!」
萊拉也不惶多讓,在學校也都拿第一名
諷刺的是,
萊拉的兄長及其他千千萬萬參加「聖戰」的男子,
為的就是堅決反對女子拋頭露面,
與他們平起平坐,理由也十分簡單,
因為伊斯蘭教教義不許女子有這麼多的權利!
如此而已!!!
在經過14年的聖戰後,
蘇聯共產黨在1992年撤退了,
換言之,也就是說蘇聯解體了,
戰士們頓時失去了外來的敵人後,
卻開始將砲口對向自己人,
常年在阿富汗國內的種族歧視問題終於爆發,
聖戰士分為兩派彼此丟擲無情的烽火,
而戰爭似乎永無終日,
永遠都有新的理由開啟新的戰爭,
但戰爭為人民帶來了什麼?
它讓萊拉的兩位兄長死於「聖戰」;
它讓萊拉的青梅竹馬被地雷炸斷一條腿;
它讓萊拉的手帕交在放學回家的途中,
被誤擲的炸彈炸得四分五裂,
就連萊拉摯愛的雙親,
也因為一顆誤投到他們家的炸彈而去世,
當時,他們三人正準備要搬到巴基斯坦避難,
這顆炸彈可以說徹底改變了萊拉的人生,
也讓她往後的人生
與另一位女主角瑪黎安深深羈絆彼此的命運,
甚至一同忍耐與對抗他們共同的丈夫、
也是家暴執行者的拉席德。
更變本加厲的是,塔利班政府掌權後,
徹底實施伊斯蘭教的基本教義,
換句話說,
阿富汗女人的地位比王國時期還要低下...............
這個故事從1969年一直寫到2002年,
故事主軸線先分別論述兩位女主角生長的兩個世代,
隨著時間流逝交疊在一起,
看兩位女主角如何面對未來的阿富汗,
中間以女性主義的角度兼以對戰爭的控訴貫穿本書,
數度讓我泫然欲泣,可淚水始終只在眼框裡打轉兒,
一直沒有滑落到臉頰上....
也許是過於深沉的議題
讓我的心沉重到無法製造大量的淚水吧!
戰爭,在我的成長過程中,
一直是個邪惡的名詞,
一個中國拿上百顆東風飛彈對準台灣的代名詞;
一個在電影裡常被運用的腥風血雨。
但這些遙遠又模糊的名詞,
經由這本書清楚的具象化在我的心裡,
我衷心的期盼這個世界不要再有戰爭,
真心的冀望,而非只是選美的漂亮台詞而已.........
個人極主觀評分:五顆星(滿分就是五顆星)